
发展史
你知道吗?
海南人移民到新加坡始于19世纪末期
而他们多数从事服务业店铺工作及餐饮业。
由于在迁移的过程中多数海南人曾在欧洲船只上担任厨师
因此新加坡海南人也以西餐烹饪闻名。
居于小方言群之地位的原因
海南人在新加坡与其他方言群相比,海南人较晚抵达新加坡。海南人并没有定居异国的想法,所以,只身前往,希望节约成本,发财后返乡与家人团聚。海南人出洋不等于移民,出洋目的就为赚钱谋生。
时间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前
-
绝大部分新加坡海南人处于当地社会下层
-
大量新加坡海南人所从事的职业:
-
矿山工人、种植园农民、咖啡店店员
-
小饭馆侍者、旅店、小商贩、学徒等
-
-
海南华侨在居住在新加坡为谋生,一般都很少参加当地政治活动。
1929 年
星洲琼侨工人职业分布概况

趣味知识
-
海南人先辈在欧洲人家里做佣人,他的子女到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大多也会从帮佣做起,久而久之,便出现新加坡欧人的佣人,基本被海南人垄断的现象。
-
因为海南人基本就只能从事社会中下层的工作,所以, 欧人认为海南人是服务于他们的家庭奴役,俗称“cooky”。
1930年时段 (20世纪30年代)
-
大部分琼海的华侨开始独立经营小生意,或开启了合股经营的小型企业。

早期新加坡海南人中的佼佼者如:
-
王绍经、
李大树、
何麟书等。
-
续《后汉书·孔僖传》,“重教尊师”是海南人十分重视的精神文化之一。
海南人为什么对发展教育事业这么积极?
-
心理原因
-
因为海南人长期处在社会底层,老辈的海南人不甘心子孙后代只能复制其生活方式,不希望子女继续从事粗活业务,必须要改变。
-
-
认同需求
-
海南人认为唯有重视“教育”才可改变生活的处境和经济地位。
-

在南洋地区
为了让子女接受文化教育
琼海的华侨创办了许多华校
新民、育民、育德、琼侨
育英、培道、化蒙、星华公学
英汉、三民、等华校

二战期间
-
所谓 “无行不有,无业不在”,战期许多企业因战乱而衰败或倒闭,战后海南人也从偏重于某一行业转到多行业。
二战后
-
约1950-1960年时段
1965 年
-
新加坡独立自治,海南华侨也随之纷纷加入居住国国籍,对居住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以及活动,如:
-
黎达材(新加坡的前国会议员)
-
王先德 (新加坡政府律政部法律顾问兼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
-
朱家炳(新加坡教育部教材组主任)
-
王墩博 (出任联合国计划处主任职务)
-

1965 年
此后,新政府促进各种族混居融合,
缩小民族间教育水平差距,提倡宗教平等。
随着新加坡复合民族国家机制的完善,海南人融入主流社会已不再像过去那么困难。
他们更好地适应居住地的社会环境,积极参与当地政治文化生活,加入居住地的国籍,政治上效忠于当地政府,争取自身的平等地位和公平待遇,国家认同取向转为新加坡。
1929年
星洲琼商分类表

新加坡独立后
海南人在经营领域上开始更加多元化
数量从几家几十家发展为成百家的数目变化,这些都是海南人努力寻求身份的变化。
他们通过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得从业领域拓宽,改变族群身份特征,
重建海南人文化认同,更好融入扎根当地。
1854 年
韩旺彝、王志德就倡议组织的“琼州会馆”(海南会馆),
也是最早新加坡华人社团之一。
琼州会馆与琼州天后宫
共用屋宇选址于小坡马拉峇街六号(Malabar Street)
参考资料:
-
周文培 (2020年)。 跨国主义与新加坡琼人= Transnationalism and Hainanese in Singapore,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页21-128。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https://hdl.handle.net/10356/151444
-
新加坡海南会馆 (2013年)。中国海南岛与新加坡密切联系。新加坡海南会馆。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
-
林诗成 (2009年4月10日)。新加坡的“海南街”。海南省人民政府(来源:海口晚报网)。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 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lsyg/200904/56c5f0eae170423dbf9626080e759e94.shtml
-
韩山元 (2016年1月9日)。40多年前海南人怎么样回乡探亲。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82628
-
云愉民(1931年)。新加坡琼侨概。海口:海南书局,页55-70。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