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加坡琼联声剧社.jpg

​琼剧​

​你认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文化.png

海南琼剧,俗称海南大戏,或称海南戏,起源于海南岛(现为海南省),是由潮剧,闽南梨园戏结合海南当地语言,民间小调,歌谣演变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华南四大剧种之一,是海南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也是海南文化的重要一环。据海南会馆官方网页所述,清朝末年,民不聊生,为谋生计,大量海南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各地谋生。琼剧,也伴随著这些移民,传到新加坡来。

琼剧是一综合性的传统舞台表演艺术,集聚文学、诗词、音乐、美术、声乐、舞蹈、灯光舞美的大成,通过团队精神的操纵,演尽世间喜怒哀乐,悲难离合,家庭伦理,忠君爱国的情节。

琼剧于2008年6月被中国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符青云先生是原建屋局高级园艺主管,业余时间,从事传统琼剧的传承活动,也是新加坡琼联声社主席。

 

他祖籍中国海南省文昌市,是新加坡第二代海南移民,幼年居住于后港罗弄亚士一带的海南村。

 符青云先生 琼联声社社长

​独家专访

wavy lines.png
wavy lines.png
wavy lines.png
wavy lines.png

您当初是怎么接触到琼剧的?又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的?

五十年初期的某个星期天,平静的乡村突然传来悠扬的海南音乐及锣鼓声。时年十二的我,好奇的走向声响的源头,想探个究竟。

不知不觉,我竟被十多位同乡,敲锣打鼓又唱戏所深深吸引。没错,他们唱的就是海南戏。原来,这些人都是当年颇有名气的琼剧艺人及乐师,如林熙畴,𡧳琼花,小十五,甘电光,黄奇声,符祥春及冯世隆等。他们正在排练琼剧,以便灌录唱片。这一巧遇,使琼剧走入我的心扉,促成了我和琼剧,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符青云琼剧装_edited.jpg

 符青云的文生打扮

从此,我便在学业之余,跟随著琼剧录音唱片,无师自通的唱起琼剧。高中毕业后,更毅然加入该海南村所创办的艺光剧团,担当男主角(小生),沉迷在琼剧艺坛五十载,不能自拔。


我之所以能坚持活跃于琼剧时尚五十载而不轻言放弃,有两个原因:
1. 琼剧是穷极一生也学不完的文化宝藏, 我还没学够。
2. 在舞台上演出进入高潮,进入忘我之境时所得到的满足感和快感,不易在现实环境中出现,更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您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文本是什么?为什么?

~ 符青云:

琼剧和其他剧种一样,由演员按剧本台词演唱,乐队随曲谱伴奏,配与舞美灯光,形成可供欣赏,协调的舞台昼面。不同的是,琼剧的戏剧语言是海南话,主攻文戏,少演武剧。音乐则以海南独有的"竹胡"为主奏乐器。琼剧的唢呐,也是自成一格。其中一些牌子,如"大小开门","碎排"和"流水"等,和粤剧的相同。服装是根据剧中朝代背景而订制。例如:"汉文皇后" 的剧服是汉服。化装,道具,舞美则和其他剧种,如粤,潮及越剧等分别不大。

在琼联声剧社数十年来所演过的剧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汉文皇后"。因为该剧不但主题鲜明,富社会教育内涵,场面广大,音乐设计不但极为悠美,也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令人听后,绕梁三日。
 

2000年10月初旬,琼联声剧社应中国有关单位邀请,率领九十五人的厐大演出访问团赴北京,在逸夫剧院公演大型琼剧"汉文皇后",全场爆满。时任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 及海南省文体厅厅长杨志杰等领导亲临观赏并接见全团艺人,鼓励有加,场面温馨感人,使我毕生难予忘怀。这也是有史以来,海外琼剧团到中国北京演出的第一次!

在经营琼联声社,贵社遇到了些什么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断

俗语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在商业挂帅的新加坡,对无利可图的本地传统戏剧界而言,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琼联声剧社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业余琼剧团体,六十余年来,在琼剧爱好者的坚持下,始终不忘初心。虽然走过许多不平坦的道路,经历不少挫折,有高潮也有低谷,但同仁们依然对传承琼剧的创社宗旨,不离不弃!

近年来,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加入传统戏剧行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观众也老年化。我们的应对方针是从海南新移民,例如海南新娘中寻找演出人才。他们在原籍海南省已接触过琼剧,再加训练,比较容易上手。至于观众渐少的课题,除了老化的因素外,演出的素质也是主因之一。我们尝试过高质量,经导演指导,严谨的彩排后而呈献给观众的大型演出,如在维多利亚剧院献演的"珍珠汤御宴"及加冷剧院呈献的"雪后艳梅",观众反应极佳,全㘯满座。这证明现在的观众已学会"挑戏来看" !

琼剧在新加坡的观众缘/ 观众基础如何?

在您看来,新加坡观众年龄层大概是多少岁到多少岁?您认为当代年轻人有在珍惜琼剧文化吗?是否有年轻人加入贵社?

我国五,六十年代,是本地琼剧的草创年代。由于新中两国的交往停顿,海南人返乡(海南岛)之路被阻断。应族人的需求,本地琼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约有九个剧团,琼联声剧社便是其中之一。


每每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观众群大都是"有乡回不得"的海南第一代移民,年龄层大约是三十岁以上(当 时),间中也有一些居住在海南人聚居地点,如后港海南村,樟宜海南村,小坡海南街等地的年轻人, 因有机会接触琼剧而加入琼剧观众的行列。琼剧欣欣向荣的年代一直延续至七十年代末年。

 

1981年,广东省海南琼剧院应新加坡国家剧场之邀请来新演出,掀起本地琼剧的高潮。琼剧院所带来的专业、先进演出模式,也很快的被本地剧团所采纳,促成本地剧团的改革及演出水平的提升。


这段时期,有许多年轻海南人加入琼剧的行列,例如海南会馆及国家剧场联办的琼剧训练班就有六十多位年轻新学员,他们是此后我国琼剧的新血。80-90年代,年轻观众加上许多海南第一代还健在的移民,基本上这个时期的观众群还是非常可观,此一情况可由本地各剧团的演出实况及群众的反应中得出结论。

20 年代中期,我国随著第一代海南移民的老化或消失,琼剧开始呈献青黄不接的现象,艺人和观众都是如此。此后,虽然有一两个新的剧团成立,但碍于种种因素,也只能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五,六十年代成立的九个剧团,琼联声剧社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剧团。加上较后成立的海协及新加坡琼剧团,一同苦苦挣扎求存。


唯一能告慰大家的是,目前的本地琼剧演出水平,在各剧团的大力改革后,已接近海南省的职业剧团的演出水平。观众群中第一代海南移民已难得一见,比较年轻一代则姗姗来迟,往日演出爆满的情况也一去不复返!此时,年轻人加入此行业的为数不多,他们大都是新的海南移民及有机会在本地接触琼剧,有华文根底的琼剧爱好者。

若有年轻成员,人数是多还是少呢?您认为他们为何会加入贵社?

若没有或较少年轻成员,您认为是为什么呢?

琼剧在新加坡日益式微,是不争的事实。艺人青黄不接,观众逐年老化,“少说方言,多说华语”运动及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加入业余琼剧-这无利可图的行业的年轻人确实越来越少。


本地琼剧走入目前这惨淡的阶段,我个人认为是以下几个因素所造成:
1. 海南第一代移民,也是本地琼剧最忠诚的观众及爱戴者,绝大多数已离世。
2. 较之五,六年代,我国目前有五花八门的余兴节目及活动,可供年轻人选择。琼剧,不再是优先的活动选项。
3. 在我国的商业及科技挂帅的压力下,年轻人确实无暇从事琼剧活动。
4. "少说方言,多说华语"运动的影响,使本地年轻人懂得讲海南话的,已经、如凤毛龙趾。不懂说海南话,怎么演琼剧?
5. 由于本地琼剧演出不多,年轻人接触琼剧的机会也相对的少。本地琼剧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难懂的艺术,令他们敬而远之。

个别团体如李氏基金,丰隆基金,观音堂基金等,及政府通过国家艺术理事会给予零星、个别的资助。但这样的资助无助于挽救整体传统地方戏剧的衰退,因为它缺乏完整的统筹计划。充其量也只是得过且过,自生自灭的状态。本地的媒体对传统地方戏剧的关注显然微不足道。电视台更难得一睹地方戏剧的讯息。

 针对我国地方传统戏剧,包括琼剧在内的式微,有人说是时代变化使然,是一个很无奈的结局。但偏偏有许多地方戏剧的爱好者,出钱出力,希冀挽狂澜于既倒,不甘多姿多彩,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艺术在本地消失。

您是否有感受到琼剧文化有在慢慢流失?您的看法是什么?

您认为琼剧文化在新加坡是否有被重视?政府或其他机构是否有给予支持和帮助推广和传承本地琼剧文化?

要让传统地方戏剧在这多元种族文化的国度里,和其他族群的戏剧一样,百花齐放,除了民间自发性的努力外,政府的重视与否,起了关健性的作用,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若要地方传统戏剧在我国发扬光大,我们就必须集思广益,寻根就底,找出它式微的缘由,对症下药,传统地方戏曲才有望起死为生,成为我国多元文化的一环!  

   ​—— 符青云

​老爸茶文化

参考资料:

  1. 田晓容 (2007年11月26日)。新加坡海南文化学会致力于保留推广传统琼剧艺术。中国侨网。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 http://www.chinaqw.com/hqhr/stzx-yz/200711/26/96558.shtml

  2. 百度百科 (无日期)。琼剧。百度。​​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0%BC%E5%89%A7/5183427#:~:text=%E7%90%BC%E5%89%A7%E4%B8%AD%E7%89%B9%E8%89%B2%E9%B2%9C%E6%98%8E%E7%9A%84,%E9%AB%98%E7%9A%84%E8%89%BA%E6%9C%AF%E5%AE%A1%E7%BE%8E%E4%BB%B7%E5%80%BC%E3%80%82

  3. 林诗成(2008年9月11日)。海南文化与琼剧起源。海南省人民政府(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 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lsyg/200809/78b30d698fcf47bba69bac1b37ca88a2.shtml

  4. 新加坡海南会馆 (2013年)。新加坡百年琼剧史。新加坡海南会馆。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http://hainan.org.sg/index.php?m=index&a=hainan6

  5. 蔡曙鹏(2014年)。新加坡琼剧现代戏创演的回顾与思考。艺术百家,136(1),页159-161。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 http://d.g.wanfangdata.com.hk.np.remotexs.co/Periodical_ysbj201401025.aspx

  6. 新加坡琼联声剧社。(日期从缺)。庆祝新加坡52周年国庆及建社60周年大型古装琼剧《雪后艳梅》图片。上网日期:2022年1月27日。检自: https://www.facebook.com/qiongliansheng/photos/a.108900827581628/108900334248344/

© 新加坡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商务专业二年级(2020级)

bottom of page